隨著台灣邁入超高齡化社會,銀髮族人口迅速增長,失智症的盛行率也逐年攀升。如何早期發現失智症的端倪,成為醫學界關注的重點。引述國外一項研究指出,失智症患者在確診前約10年內,可能會出現走路姿態的變化,這些異常步態可能是大腦疾病或退化的早期警訊,及早就醫治療將有助於預防或減緩病程。
根據台灣65歲以上長者的失智症盛行率為7.99%,且隨年齡增加顯著上升。根據統計,65至69歲間的失智症盛行率為2.40%,70至74歲為5.16%,75至79歲增至9.10%,而80至84歲達到16.00%,85歲以上更高達23.23%。這顯示失智症在高齡長者中普遍存在,並隨著年齡增長而風險增加。
步態變化作為早期預警
老年人的肢體動作功能,如走路的步伐型態,會隨著年齡增長逐漸衰退,而這些變化可能早在診斷出認知障礙症狀之前就已經出現。步態改變可能預示著關節、肌肉、神經系統出現病變,這些問題可能是失智疾病開始的信號。
研究指出,有四種走路方式特別值得關注,這些步態的改變可能預示著潛在的健康問題:
-
拖著走:當長者走路時腳抬不起來,總是拖著地走,這可能是正常腦壓的腦積水的典型症狀。這種情況可能由大腦自然老化、腦出血或感染等因素引起,通常伴隨著記憶力減退和排尿障礙。
-
晃著走:如果長者走路時搖搖晃晃,難以保持平衡,這可能是腦出血、腦梗塞、腦腫瘤,尤其是小腦病變的跡象。這些疾病會導致小腦功能障礙,從而引起步態不穩定。
-
跛著走:當一條腿正常而另一條腿出現神經或肌肉功能障礙,導致長者跛行,這可能與坐骨神經痛、椎間盤狹窄、下肢血管堵塞、骨關節炎或單側腦血管疾病有關。
-
碎著走:如果長者走路時步伐小且快速,腳掌擦著地走,身體僵硬並向前傾,這可能是巴金森氏症的早期症狀。這種情況通常在中老年人中早期被觀察到,並與中樞神經系統的退化有關。
及早干預的重要性
步態變化可能是失智症的早期預警信號,家人和醫護人員應密切觀察長者的走路姿態。如果發現異常,應及早就醫進行全面檢查,以便在病程初期進行干預,預防或延緩失智症的發展。
隨著台灣邁向超高齡化社會,對於失智症的早期預防和治療顯得尤為重要。透過對步態的觀察,我們可以在病症早期識別潛在風險,從而為長者的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。
【其他文章推薦】
板橋牙列矯正哪間診所?
預約板橋人工植牙專科醫師
固定假牙治療怎麼做~
想減肥天母有推薦的診所嗎?
牙科資訊-什麼是水雷射呢?
東方女孩的笑容秘密牙齦美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