田建輝 | 中西醫融合,扶正治癌

田建輝

中西醫融合,扶正治癌

人 物 介 紹

田建輝,醫學博士,主任醫師,博士生導師,首批全國中醫藥傳承博士后,中醫腫瘤泰斗劉嘉湘教授學術思想傳承人。任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新葯評審專家,中國中醫藥學會腫瘤分會常務委員,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評審專家,上海市衛生局優秀青年醫學人才,英國訪問學者。美國SCI收錄期刊《INTEGRATIVE CACER CARE》、《中國腫瘤生物治療雜誌》,《中國肺癌雜誌》、《上海中醫藥雜誌》審稿人。 

系統掌握和踐行劉嘉湘“扶正治癌”學術思想體系,提出“正虛伏毒”為肺癌發病核心病機的觀點,採用“扶正蠲毒”法指導綜合防治。善於綜合運用中醫藥和手術、放療、化療、生物療法、心理療法以提高腫瘤患者療效。尤其擅長肺癌以及婦科常見腫瘤如卵巢癌、宮頸癌的綜合治療。 

先後獲得2005年教育部提名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等三項。發表科研論文70餘篇,其中SCI收錄論文12篇。目前承擔和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在內的省部級課題5項,系統深入揭示“扶正治癌”防治肺癌的免疫機制。

採訪筆記

的書桌上是一部《老子的心事》,他的老家在中原,墨子故里,離老子故里鹿邑縣是300公里,離醫聖張仲景的故里南陽是130公里。他說,這輩子,一定得常去頂禮先賢,燒幾柱高香。“中醫人離開道,走不遠。”

田建輝,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,醫學博士,博士生導師,首批全國中醫藥傳承博士后,中醫腫瘤泰斗劉嘉湘教授學術思想傳承人。任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新葯評審專家,中國中醫藥學會腫瘤分會常務委員,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評審專家,上海市衛生局優秀青年醫學人才,英國訪問學者。系統掌握和踐行“扶正治癌”學術思想體系,提出“正虛伏毒”為肺癌發病核心的觀點,採用“扶正蠲毒”法進行防治。善於運用中醫藥和放療、化療、生物療法綜合治療以提高腫瘤患者預防術後轉移、提高綜合療效。尤其擅長肺癌以及婦科常見腫瘤如卵巢癌、宮頸癌的綜合治療。

“腫瘤治療,高明的西醫會主動接受中醫理念,而高明的中醫也會主動接受西醫理念,因為中醫和西醫,目的都是為了延長患者的生存期,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。只不過,中醫更重視宏觀,西醫更重視微觀,把兩者融合好才是最高層次的醫生,療效才會達到最好。”如現代腫瘤大家吳孟超院士、樊代明院士無不如此,他說。

他是腫瘤泰斗劉嘉湘教授的博士后。從產生念頭到最終歸入劉師門牆,他用了十二年。“扶正治癌,調護正氣,這是老師的核心思想,是老師治療腫瘤的道。”

在他的論文里,曾對“扶正治癌”的學術思想做過系統深刻分析,“是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為指導,以人為本的學術體系。道家思想對中醫的影響至深。《內經》開篇即強調道,法,術的重要性和次第關係。”

從一個針灸醫生,到如今研究腫瘤的中醫學者,從豫西小鎮到上海灘,這一路上的坎坷不必贅言,他說,他有牛的韌性和鷹的敏銳。“認準了,我就一頭扎進去,堅持到底。坦白說,我抓住了最好的機會,而中醫的發展,如今也正走在正途,從中西醫結合到中西醫融合,這一步走了幾十年,中醫的自信心逐漸恢復。”他說,如今是中醫最好的時代。

他挺安靜的,這是我對他的直覺,而且,我認為,這是一個好的中醫醫生,必須具備的品質。“在病人面前,忘掉自己,你這般模樣,病人也心領神會。”

在病人面前,他是有洞察力和駕馭力的,眼神專註,直視對方雙眼,三指扣住寸關尺,他就開始聽對方絮叨,一直到所有的緊張,委屈,恐懼,不甘都倒出來了,對方長出一口氣,他也就徐徐道來。“都是劉老師教的,調神。好中醫一定會調神,有人說,只要坐在劉老師面前,不用看,病就好了一半,我在學老師的精髓。”

研究腫瘤多年,在大師身邊耳提面命,他漸漸悟道對腫瘤的治則是:正虛伏毒,重視的是無形階段的功能調控,從而預防有形實積(瘀血毒,脂毒,癌毒)發生。尤其適合於腫瘤高發和早期患者轉移的預防“這理論,源自於對老子《道德經》第一章:“無名,萬物之始也。”的理解。

而對於做人,他又有另一種解讀,也是來自《道德經》,第八十一章:聖人不積,既以為人己愈有,既以與人己愈多。聖人之道,為而不爭。 (聖人是不存佔有之心的,而是儘力照顧別人,他自己也更為充足;他儘力給予別人,自己反而更豐富。自然的規律是讓萬事萬物都得到好處,而不傷害它們。聖人的行為準則是,做什麼事都不跟別人爭奪。) 

他跑半馬,成績是2小時16分57秒。他說,很享受在跑步時候的忘我的安靜。

1中醫啟蒙,從“針”開始

田建輝出生在河南平頂山魯山縣的一個小村莊里。那時候,村裡住着一名祖傳老中醫,名聲不僅在十里八鄉村民的耳朵里叫得響亮,還被尊為縣裡的四大名醫之一,寫進了縣誌。老人家生得鶴髮童顏,仙風道骨,治療不孕不育尤其厲害。幼年時期的田建輝,不僅看到勞苦大眾求醫,甚至常常見到那些縣裡和駐地部隊領導坐着吉普車一路揚塵,停在陳老中醫家門口慕名延診。這個場景被田建輝看在眼裡,他的心裏生出了許多波瀾。見得多了,他的心裏萌生了學中醫的想法。

1988年,田建輝如願考入安陽市中醫藥學校開始系統學習中西醫學知識,學習成績常年位列前茅。1992年開始這針灸臨證,1996年又考入了河南中醫學院得以進一步提高。針灸簡單方便,成本低,見效快,加上有一些武俠情懷在裏面,田建輝學起來一直興緻勃勃。“古龍、金庸的小說中,經常提到各種穴位,學用中醫二十餘年後發現,穴位可以調動人體自身的抗病能力,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,最能體現中醫學的核心理論。”

為繼續提高自身學業,1997年考上中原針灸名家,針灸協會副會長孫六合教授研究生繼續深造。孫六合對穴性研究深有體會,針葯結合治療疑難雜症更是得心應手。尤其用穴位貼敷治療惡性胸水、腹水是一絕。當時,河南省腫瘤醫院的病人,放化療后副作用多,開始尋求中醫治療。孫六合教授從灸的角度切入研究腫瘤,用處方熬的膏藥,貼在病人腹部穴位上,控制腹水,甚至可以讓腹水消失。“當時其他醫生都會對病人說,這個腫瘤很容易出現腹水,去找孫教授,讓他配合治療一下吧。”但是,穴位貼敷對化療后減輕副作用有效果,無法徹底控制腫瘤的作用有限,這讓田建輝意識到了中醫單一手段治療惡性腫瘤的局限性。

2扶正治癌,形神並治

完成碩士論文的期間,田建輝在河南省腫瘤醫院腫瘤內科實習了一年,受到中西醫結合名家邵夢揚教授、楊峰主任的影響,他在第一線真正接觸到了腫瘤是怎麼治療的,以及面對大部分效果不佳效果時的無力感。

這一年,對他的影響非常大,他開始思考,無論做中醫還是西醫,怎麼才能真正解決腫瘤患者的問題?“我希望挑戰疑難。當時那些腫瘤治療方案效果都不好,很多人在嘗試中西醫的方法,但如何在深層次融合,會不會更好?”

帶着這種想法,他考取了博士繼續深造,瞄準了多年來一直被公認為中醫界泰斗的劉嘉湘教授。當時劉嘉湘教授已經名揚天下,田建輝以第一名的成績,想拜到他的名下,但因為當時機緣未到,他便轉而做了劉教授弟子施志明教授的第一位博士生。

博士期間,得到授業恩師施志明教授從學術和生活上的關懷,施志明教授師承於劉嘉湘先生,在婦科腫瘤方面有獨到認識,對臨床疑難重症的處理也別有心得。田建輝至今仍記得恩師深夜親自在病房指導他搶救1例重症淋巴瘤併發呼吸衰竭患者的經歷。時至今日,田建輝患者中逾半是婦科腫瘤患者,無不與恩師無私傳授有關。

2002年,恩師施志明教授還安排他開始跟診劉教授抄方,直接接觸到劉教授學術上非常成熟的思想。“劉師的病史是非常清晰的,症因脈治一以貫之的是扶正治癌理念、理法方葯條分縷析就像教科書一樣,導師當時為帶教學生,當時一上午限號10人,讓我們先出處方,然後他點評,這樣提高很快。我們學生也會把抄寫的東西視為珍寶,帶回去整理,寫一寫體會。抄方期間,我寫了一篇論文,主要是劉教授注重脾腎治療腫瘤的經驗發表在《上海中醫藥雜誌》。看完之後,老先生很高興。”

劉嘉湘教授一派大家風範,學術上精益求精。他的學術觀點,用藥特點是“扶正治癌”,認為惡性腫瘤就是因為人體正氣虧虛為主所致,倡導通過對機體正氣進行評估,來判斷一個人是否容易發病,病情如何。2013年,為了搶救名老中醫的寶貴經驗,國家設立了專門的中醫藥傳承博士後項目,田建輝終於圓了自己當年的夢想,師從劉嘉湘教授攻讀博士後學位。得到劉師的無私傳授。並且在此期間,在中國中醫藥報上連載了多篇文章,從“道”、“法”“術”系統闡述了劉嘉湘先生治療肺癌的學術思想。

中醫是注重形神並治的,即是說,不僅要治病,還要治病人的神。如此一來,醫生對患者的態度,語言中的細節,就變得十分重要。“有人說,看到劉嘉湘教授以後,還沒治病,病就好了一半。他對患者的每句話都是深思熟慮的。他說,很多患者的病是嚇出來的,腫瘤指標稍高一點,就被嚇唬說要開刀。所以,劉教授就會對這樣的病人說,你不要這麼緊張,你又不是醫生,換一個醫院再查查,指標可能就低下來了;有時候睡眠不好,某個指標也會高——聽他一說,患者緊張焦慮的情緒就緩和了。這個就是治神——負面的情緒會抑制身體的免疫功能,越害怕的人,越容易出問題。天天在糾結,不生病都難。現在國外腫瘤科已經有了專門的腫瘤心理專家。”田建輝說。

3中醫為主,中西融合

人體自出生起,就有一套非常系統有效的自我保護機制。免疫系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,擔當防禦外界各種微生物入侵和體內轉化細胞(具有轉化為癌細胞的趨勢)的清除工作。1998年開始,田建輝就開始接觸腫瘤免疫方面的研究。傳統中醫素來注重維持患者自身的康復能力,尤其是免疫系統功能。免疫系統功能正常,可积極有效清除腫瘤細胞,對腫瘤進行清除,預防轉移。而現代臨床腫瘤學也已經進入免疫治療時代,田建輝認為,這與中醫的觀點不謀而合,甚至可以說,這是向中醫理論的回歸。

田建輝認為,腫瘤是全身性疾病,這一點無論是中醫界還是西醫界,都已經達成了共識,所以在治療時,必須要有全局觀念。就是說,對於疾病不但要強調辨證論治,也要重視辨病論治。西醫往往可以把腫瘤分期,病人存活期說得很清楚,而中醫醫生喜歡說“辨證論治”,實際上,想要達到治療效果,眼裡不要有太多中西之分。只要能把病人治好,用的是中醫還西醫方法,本來就是不應該有區別。

“過去西醫的觀點是,對腫瘤進行對抗性治療,有了腫瘤,就想辦法殺掉它。但腫瘤學界經歷了這麼多年的發展,思路已經悄然發生了改變,西醫腫瘤醫生的治療觀點也跟中醫越來越相似了,可以說,腫瘤的治療越來越往中醫回歸。很多時候手術做完以後,醫生會說,你抓緊到龍華醫院去吃中藥吧——他們已經認可了腫瘤病人要長期存活,治療需跟中藥配合。這是中醫腫瘤學百年不遇的發展機會。”

只要患者療效好,就不要有中西之分。但是田建輝認為,作為一個腫瘤科醫生,對於中西醫的理論和體系都一定要了解清楚。他是中醫出身,但他作為上海市第一批優秀青年人才,他先後到復旦大學腫瘤醫院和英國利物浦大學學習腫瘤免疫。“現在大家都知道,腫瘤領域的治療,指南是美國的NCCA指南,但是我對學生講,要想療效好,必須是基於指南而高於指南。首先對指南有一定的了解,知道它的優劣,因為無論中藥還是西藥,最後都要用到患者身上,有了集中的反應,才能進行綜合考慮和改良。如果對放療的副作用都不知道,那要如何判斷呢?所以,我一直基於指南而高於指南,不斷地找自己的知識的盲點,進而去豐富我的知識體系。醫學界有一個特點:越是醫學大家,越對中醫認可。反而是那些小的領域專家,才會有門戶之見。”

4系統繼承,勇於創新

中醫學被公認為博大精深,有很多的優勢,但是為人詬病的是,大部分理論、治療方案沒有現代數據支撐。所以,從上研究生開始,田建輝就有一個理想:中醫藥既然能傳承千年,其中肯定是有合理成分的,怎麼才能把這些合理成分,用現代的語言詮釋出來,真正成為人類的財富?

在跟孫六合教授的時候,他就從免疫角度切入。後來拜入劉門,劉嘉湘教授又是免疫研究的大家——他在上世紀70年代初就提出來,免疫功能的調整和恢復是扶正的重要基礎,他把免疫功能的維護貫徹到診療和新葯開發的各個方面,開發中藥新葯三個,這個記錄中醫腫瘤學術界仍未打破,無不與對腫瘤免疫的深刻把握有關。

田建輝的研究真正取得突破是2008年以後,在英國利物浦大學接觸了一些腫瘤免疫的大家。在兩位牛津大學教授的引導下,他開始把臨床和學術結合起來。2009年回國之後,他有意識地把自己往學術方面引導,用基礎研究和學術影響促進臨床。“我做的基礎研究,第一,盡可能解決臨床問題,第二,盡量回歸中醫。能為中醫做點創新,能解決一些問題,這就足夠了。正虛為主的發病理論,是以前劉教授提出來的,我們再豐富一下,目前這方面,龍華醫院是走在最前面的。從發病一直到晚期,既有理論模型,又有技術模型,又有治療體系。”

在博士后培養期間,劉嘉湘先生還鼓勵田建輝积極進行創新。田建輝正是在此時機,結合現代醫學的研究進展,提出了“正虛伏毒”是肺癌發病核心病機的觀點。正虛伏毒,重視的是無形階段的功能調控,從而預防有形實積(瘀血毒,脂毒,癌毒)的發生。其來源為道德經第一章:“無名,萬物之始也;有名,萬物之母也。”特別重視疾病“無”階段的調控。很多病人手術後來進行治療時,是正常生活和上班的狀態,表面上沒有任何癥狀,無法辨證,到底在沒有什麼癥狀的情況下,應該用中醫的什麼理論?這是臨床給我們提出的挑戰,我們必須积極應對,這就是“正虛伏毒”觀點提出的需求基礎。

腫瘤治療,生存期是第一的。生存期指的是人的生存期,而不是瘤的生存期。這後面隱藏的邏輯是,以人為本。以人為本是中華文明最典型的特徵之一,“扶正”是取得良好療效的基礎,這承載了中華文明的核心理念:天人合一,以人為本。“放在實際的治療中,患者即使沒有腫瘤發病,也要適當地用清透伏毒的藥物,因為是在潛伏。治療的目的是通過調整正虛,讓它永遠潛伏甚至清除掉,從而不能發病。現在的腫瘤學界,也接受了中醫的理念,開始重視進行維持治療。”

田建輝團隊關於伏毒的研究,最新進展已經登上國際學術交流舞台。“我們在一個肺癌早期患者的血液裏面,提到了一個循環的腫瘤細胞。並且培養了二十個月,是目前最長記錄。這個結果我們投到了世界腫瘤研究的頂尖會議-美國AACR會議,他們邀請我們去做交流。”

田建輝說,這個研究的結果將會揭示我們為什麼要早期清除腫瘤,患者在手術之後,為什麼在某些階段會出現腫瘤轉移。“這個事件之前發生了什麼?我就是想揭示這個狀態。如果把這個狀態揭示了,明白是什麼在產生影響,我就可以提前去干預,腫瘤就可能不發生、不轉移。這就是治未病,預防轉移,甚至預防發病,是我們的核心。目前我們已經有了系統的理論體系。”

口述實錄

您自己的理論是什麼?

我繼續正虛伏毒的研究,在劉教授鼓勵下,在“扶正治癌”理論基礎上,提出“扶正蠲毒”觀點,“扶正”即扶助人體正氣,“蠲”是消除的意思,毒可能是痰毒,熱毒,或者濕毒等。我治療腫瘤的體系就是劉嘉湘老師的體系,只不過,不同扶正祛邪的藥用的時機跟別人不一樣。我們過去認為,偏早期的病人,正氣虧虛不是很明顯,邪毒也不大明顯,就不太用攻邪的藥物。但是我覺得,只要患者的身體允許,就可以提早來用。當然,老師強調,前提是“攻邪不傷正”,這對此觀點我們剛剛在《中醫雜誌》發表論文闡述。用攻邪的藥物是為了讓患者的正氣長期保存在一個比較好的狀態,中醫治未病的概念從這個角度來看,就是在“維護正氣”。

您做技術科研的原則是什麼?

我做技術科研的原則是,必須解決基礎的臨床難題,這也是跟劉嘉湘教授學習的。當年大家治腫瘤成就感最差的時候,他選擇腫瘤,隨着科研方嚮往下深入,他又選了最難的肺癌,繼而是肺腺癌。他一直都在找最難的去做,我也在向老師學習,什麼難,患者有什麼需求,我就做什麼。腫瘤免疫研究是很難的,但是我一直都在朝這個方向走。

有些腫瘤不需要開刀嗎?

開刀不開刀,我們是基於指南講的,並且決定權在病人手上,我負責把利弊講清楚。現在這個病,不是任何一個西醫或者中醫能夠單獨解決的,需要大家合力協作。我們現在提出了“中西醫融合”,而不僅僅是“中西醫結合”。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最後就沒有中西之分了。有文化自信的人一直說是融合,沒有文化自信的人才是跟着西醫跑的。在我們這裏,我們有一條主線,就是維護你的正氣。

您的成就感在哪裡?

現在我最有成就感的時候,就是治療取得好的效果。曾經有一個肺癌患者,肺癌腦轉移,做過γ刀手術,當時其他醫院醫生說,存活期只有三個月了。我給他先用經方治療,把高熱褪掉,之後以扶正治癌的方法治療,現在維持將近五年。他雖然還是有腦轉移,卻一直存活着。類似的長期病人很多。

中醫要如何興盛?

目前中醫藥發展遇到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機,國家已經為中醫藥立法,把中醫藥提高到國家戰略發展的高度。因為,目前中醫藥的發展不但為保障人類健康提供保障,更是承載了復興中華文明的時代重任。而我們中醫人更要認識到中醫的“中”就是中華文明的精華,是中醫的根。劉先生“扶正治癌”的學術思想就是充分體現了“天人合一”、“道法自然”等核心理念,以“協調陰陽”和“調和正氣”為特點的“以人為本”學術體系。作為後學中醫人,我們要珍惜中醫發展天時地利人和的良機,高度重視中華文化的繼承,發揮東方智慧認識生命的獨特優勢,主動承擔起挑戰醫學難題的歷史擔當。以認識攻克世界醫學難題腫瘤作為對復興中華文明的貢獻。

您以後的目標是什麼?

現在我一個禮拜有三個門診,周三跟着老師學習、抄方,其他時間就在研究所。以我現在的知識結構要多做學術研究,主要目標是肺癌術后怎麼預防複發轉移,我要建立這方面的中醫理論體系和技術體系。國家衛計委的重點是把腫瘤做成慢病,所以我最想做的就是,第一,讓中西醫都接受這個理論,中醫能降低肺癌發病率,或者降低轉移率的結論;第二,這個理論能寫進教科書里,將來影響到學生的整個思維方式,讓真正的中醫去解決臨床問題。

您覺得這個做起來困難嗎?

我們想要解決的腫瘤是歷代醫家都面臨的難題,先師仲景治腫瘤都用二三十味葯,也提示腫瘤實在過於複雜了。我做人的原則是從《道德經》的第八十一章得來的:“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。善者不辯,辯者不善。知者不博,博者不知。聖人不積,既以為人己愈有,既以與人己愈多。天之道,利而不害﹔聖人之道,為而不爭。”老子認為,給予別人的多,我自己得到的就多。現代人覺得,名譽財富是越多越好,所以有很多煩惱。但是老子正好是相反的。

如果中醫是一座高山,您現在會在什麼位置上?

如果說劉嘉湘教授在山頂,那我就還在山腳下剛剛找到登山的路。腫瘤研究本身的進展就是日新月異,現在最熱的已經是免疫治療。1992年左右,靶向藥物的上市,是現在腫瘤學發展史上的一個裡程碑事件。在那之前,我們追求的都是殺傷腫瘤,直接採用對抗性治療,但從靶向藥物的出現開始,就向中醫回歸了。第一代靶向藥物是調節生長信號的,目的是阻斷腫瘤細胞的生長信號,所以腫瘤的表現為縮小。後來相繼出現了血管生長因子,淋巴管生長因子,到現在開始調節腫瘤周圍的免疫環境,思路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。而中醫一開始治療腫瘤注重的就是調整體,從現在醫學治療腫瘤的發展來講,這至少證明中醫治療腫瘤本來就是很先進的,很超前的,只不過我們沒有用現代科學的方法把它詮釋出來。我覺得,大家應該及早地醒悟過來,我們的東西本來就很先進了,現在要做的,是把西醫的東西拿來為我所用,以我為主。

【其他文章推薦】

晶亮瓷微調鼻子、下巴好自然,打造上相V臉

植髮效果如何?更多髮友案例分享

※對抗老化新法寶,肉毒桿菌素注射,消除你的皺紋逆齡回春

※懶人瘦臉激推睡前二步驟,讓你輕鬆擁有瓜子臉!

※該打皮秒嗎?術前諮詢功課做了沒?

※最新魔滴隆乳技術,案例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