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驗結論如何製造假象從而桎梏你的身體和人生

在歲月面前,我們真的無能為力嗎?將一個人的心理時鐘倒撥20年,有可能嗎?心理學教授艾倫·朗格研究認為:人生一切皆有可能。我們往往被我們的觀念、文化、傳統桎梏住了,所以才會感覺很不自由。

心理學家艾倫·朗格(Ellen J. Langer) 教授生於1947年3月25日,今年68歲,是第一位在哈佛大學心理學系獲得教授席位的女性。她將自己的研究稱為“可能性心理學”,不是描述普遍的真相,而是尋找個別的可能性。

她覺得世上沒有什麼東西是她不敢嘗試的。當別人告訴她“不”的時候,她一定會反問一句“為什麼不?”“可能性心理學”的第一個假設是,我們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,或者能變成什麼,一切皆有可能。

     人是習慣的動物。我們如此容易被僵硬的世界觀、慣例、偏見或者刻板印象所麻痹,我們的很多行為往往是先入為主、不假思索,或者想當然的結果,而沒有經過任何思考或者認知過程。 很多時候,我們以為自己知道,其實,我們並不知道。

無論是關於你自己的,還是關於周邊環境的,無論這個新事物看上去很傻,或是很聰明,只要它是新的,是不一樣的,就會將你置於“當下”的狀態,讓你對人和環境重新敏感起來,向新的可能性敞開,形成新的視角。而那些我們多年來稱之為“智慧”的東西也會變得可疑起來。 為了適於生存,我們的腦海里保存了無數的規則與分類,以快速有效地指導當下的行為。       

這也是文化對人的教化功能——通過傳達“絕對”的概念,我們的文化得以代代相傳。這無疑帶來了穩定,但也讓我們付出代價。因為很多時候,情境已經變化了,我們還一如既往地堅持着那些規則和分類,不假思索地運用它們。 換角度而言,“專註力”是一種批判性的思維方式,它並不意味着否定,而是存疑和追問,從傳統、權威、成見、慣例、約定俗成中,收復自己的頭腦,對塞給自己的信條問一句,“真的嗎?”“為什麼?”“萬一呢?”

朗格教授認為傳統醫學的問題也在於此。醫學是一種不完美的科學,它能提供的只是概率,一種抽象的數學概念,但到了病人那裡,卻經常被作為唯一的正確答案接受下來。事實上,任何一種疾病,一旦落到個人身上,每個人都有他的特殊性,沒有一個人是概率,沒有一個人是“大多數”。 

“我並不反對傳統醫學。”她解答道,“我只是反對對醫學測試和醫生的無條件信任與依賴,以及由此而導致的無意識狀態——我們太容易接受一種疾病的標籤了,比如癌症、抑鬱症等。” “現代人應該對‘不確定性’有更健康的尊重。”她說,“‘不確定性’才是現實世界的本質狀態。現實從來不是靜止的,從不同的角度觀察,得出的是完全不同的結果。”

一旦我們看清自己是如何自我束縛在文化、範疇、語言和思維模式的陷阱里,就會發現,人生中我們可以控制的部分,包括健康和快樂,其實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。在好萊塢電影《倒時鐘》中,詹妮弗·安妮斯頓出演了朗格教授,電影主線是教授在1979年做的一個實驗。16位老人分為兩組,在布置與20年前一樣的地方生活…一個匹茲堡的老修道院里,朗格教授和學生精心搭建了一個“時空膠囊”,這個地方被布置得與20年前一模一樣。

這一個星期里,這些老人都沉浸在1959年的環境里,沒有人幫他們穿衣服,或者扶着走路。 唯一的區別是,實驗組的言行舉止必須遵循現在時——他們必須努力讓自己生活在1959年。 一個星期后,“生活在1959年”的老人進步更加驚人,他們的關節更加柔韌,手腳更加敏捷,在智力測試中得分更高,有幾個老人甚至玩起了橄欖球。

某天早上我們醒來,驚恐地發現自己變老,這種思維定式往往極具殺傷力。當我們發現自己記性越來越差時,最現成的解釋似乎就是——我們老了,而很少再去尋找其他的可能性,比如也許是我們失去了記憶的動機和意圖?如果我們不是將‘變老’看成是一種時間的遺失,一條單向的下坡路,而是一個時間的過程,一種自然的變化,我們會發現年老的許多好處。

“如果你是一個懂得專註力的人,年齡從來不是問題。無論你20歲,30歲,或者60歲,你都是在體驗當下,你在自己的時間里加入生命的體驗。這是一種生活的藝術。”

【其他文章推薦】

※飄出大嬸味,鳳凰電波讓你恢復年輕光采

※推薦10種夏天瘦臉食譜,照著吃還你輕盈體態!

※知名藝人也愛童顏針,不藏私大公開!!

※懶人瘦臉激推睡前二步驟,讓你輕鬆擁有瓜子臉!

※臉部老化好明顯,該怎麼保養才能消除法令紋呢?

※霧眉飄眉差別在哪?哪一個看起來比較自然?